一、為什么要了解細胞形態(tài)
定期檢查培養(yǎng)細胞的形態(tài)(即形狀和外觀)對于取得細胞培養(yǎng)實驗成功至關重要。每次用眼睛和顯微鏡檢查細胞,除了確認細胞的健康狀況,我們還可以及早發(fā)現(xiàn)任何污染的跡象,避免污染擴散至實驗室其他細胞。
二、細胞形態(tài)變化的跡象
細胞核旁顆粒的堆積
細胞質中有空泡
細胞團縮并從平板上脫離
外形變化
三、細胞形態(tài)變化原因
培養(yǎng)基改變
細胞污染
細胞老化
有毒物質
四、哺乳動物細胞形態(tài)
成纖維細胞(或成纖維細胞樣):細胞是雙極或多極的,狹長型,貼壁細胞;
上皮細胞呈多角形,尺寸更為規(guī)則,貼附在基質上呈散斑片狀生長;
淋巴細胞,呈球形,通常懸浮生長,不貼附在基質表面;
神經元細胞體(貼壁細胞)。
神經元有多種形狀和大小,可以粗略地劃分為兩個基本形態(tài)類別。I型具有很長的軸突,可長距離傳遞信號,II型則沒有軸突。典型的神經元會從胞體部發(fā)出具有許多分支的細胞伸展結構,因此被稱為樹突樹。神經元可以是單極或假單極細胞,即:樹突和軸突發(fā)自同一突起,可以是雙極細胞,即:軸突和單個樹突發(fā)自胞體(有核細胞的中心部分)上相對的兩端,也可以是多極細胞,即:細胞具有兩個以上的樹突。
五、細胞污染
1. 細菌污染
常見的細菌污染有枯草桿菌(Bacillus Subtilis)、大腸桿菌(Escherichia Coli)、假單胞菌(Pseudomonas)、白色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Albus)等,其中革蘭氏陽性菌較為多見。
圖片來源:Bing
細菌污染會導致培養(yǎng)基1~2d出現(xiàn)黃色或白色渾濁、顏色改變以及pH值急劇變化,受污染的貼壁細胞在幾天內會逐漸脫壁死亡;有些狀況下培養(yǎng)基顏色改變不明顯但細胞形態(tài)會變異(出現(xiàn)多角,多核);顯微鏡觀察培養(yǎng)液中有大量圓球形顆粒物漂浮,呈細沙狀。
主要來源:
操作不當或器材消毒不嚴;細胞培養(yǎng)試劑污染細菌未被檢測出來。
解決辦法:
產品列表
2. 真菌污染
常見的真菌污染為煙曲霉,黑曲霉,毛霉菌,孢子霉,白色念珠菌,酵母菌等。
圖片來源:Bing
真菌污染后短期內不會出現(xiàn)培養(yǎng)液的渾濁,培養(yǎng)基中會漂浮白色、淺黃色或黑色的小點,4d左右可以在高倍鏡下觀察到絲狀,管狀或者串珠狀的菌絲。有些真菌開始很像死細胞碎片,但是與之不同的是,它有很多很多的小塊,很清楚,像珊瑚狀,不像死細胞碎片分不清。酵母菌污染,顯微鏡下常見成串的珠狀物,形態(tài)呈卵形,大約比細胞小5~10倍。當其進行出芽生殖時,會聚集成連體結構。
圖片來源:Bing
主要來源:
實驗人員(實驗服),并且具有季節(jié)性,像長蘑菇的季節(jié)很容易感染這種菌類。
解決辦法:
產品列表
3. 支原體污染
支原體是一種大小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(直徑0.15 μm~0.2 μm)并獨立生活的微生物,所以能透過一般的細胞培養(yǎng)過濾方法,0.22 μm的過濾膜。支原體無細胞壁,形態(tài)呈高度多形性?蔀閳A形、絲狀或梨形。支原體形態(tài)多變,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易看清內部結構。
圖片來源:Bing
細胞培養(yǎng)(特別是傳代細胞)被支原體污染是個世界性問題。在細胞培養(yǎng)中支原體感染發(fā)生率達到63%。支原體早期污染,培養(yǎng)液也不渾濁。后期污染會出現(xiàn)培養(yǎng)基變色、細胞生長受抑、細胞成團、鏡下有小顆粒甚至死亡。研究表明,支原體能耗盡營養(yǎng)物,促進代謝積累,導致pH改變,對細胞造成多種影響,包括生長狀況、生化特性、代謝、免疫、以及細胞存活等多方面的改變,繼而干擾實驗結果,或造成無法解釋的差異。
支原體污染的來源:
工作環(huán)境的污染、操作者本身的污染(一些支原體在人體是正常菌群)、培養(yǎng)基的污染、污染支原體的細胞造成交叉污染、實驗器材帶來的污染和用來制備細胞的原始組織或器官的污染。
解決辦法:
2. 支原體處理試劑
支原體檢測/處理/預防全套解決方案:
4. 病毒污染:
污染來源:
可能來源于血清,胰酶及其他動物源試劑。如BSA,HSA等。
解決辦法:
逍鵬生物提供的解決方案:選用輻照血清以殺滅病毒。
5. 黑膠蟲污染
目前科學界對黑膠蟲并無定論,認為是不明沉淀現(xiàn)象或多種未知生物污染現(xiàn)象的通稱。Dr.Cell 目前檢測的黑膠蟲樣本,62%為細菌,38%為支原體。
在顯微鏡的高倍鏡下可見培養(yǎng)液中有小黑點狀顆粒(卵圓狀、球狀、桿狀等),并做活躍的布朗運動或原地顫動,即可大致判斷為黑膠蟲污染。黑膠蟲比細胞體積小很多,主要分布在細胞間隙。黑膠蟲污染前期細胞無明顯變化,培養(yǎng)液中有少許做布朗運動的小黑點,污染后期小黑點會迅速增殖導致細胞出現(xiàn)裂解死亡。細胞勤換液可以稍微緩解黑膠蟲增殖速度,但無法擺脫污染。
污染主要來源:
因為目前科學界對于黑膠蟲并無準確定論,因此主要來源也無法進行斷論。根據Dr.Cell檢測的黑膠蟲樣本可以看出,黑膠蟲的來源是多樣性的,試劑,耗材,人為等都有可能。
解決辦法:
逍鵬生物可提供以下解決方案:
使用三抗(貨號:03-032-1B)結合支原體處理試劑(貨號:03-036和03-037或03-038)有效清除實驗室黑膠蟲污染。
6. 細胞交叉污染和錯誤辨識
做實驗遭遇細胞系污染的心情無異于得知追了很久的女神(男神)已經有了另一半。更糟糕的是,這兩件事情發(fā)生的概率都比想象的高。
HeLa 細胞,堪稱細胞界的“隔壁老王”。目前,世界上已有幾十種細胞都被HeLa細胞所污染,致使許多實驗宣告無效。據統(tǒng)計約30%細胞系被交叉污染或錯誤辨識。Science雜志2014年12月發(fā)表了一篇題為“Cell Biology. Fixing problems with cell lines”的專題文章闡述細胞交叉污染和錯誤辨識,2個月后Science一篇題為“Line of attack”文章描述在學術界中培養(yǎng)的細胞發(fā)生交叉污染或被錯誤辨識的嚴重性。2015年4月Nature通知:Nature旗下雜志將從5月開始要求作者鑒定論文中所用細胞系。
細胞株的交叉污染,常因不經意的實驗疏忽(不同細胞株分盤時,共享一瓶培養(yǎng)基;槍頭、移液管忘記更換,而造成不同細胞株之間的混合污染;實驗操作人員錄入錯誤細胞株名稱;傳代時的培養(yǎng)皿;冷凍細胞時的凍存管)而發(fā)生,繼而造成后續(xù)數(shù)據搜集錯誤。
主要原因:
標記錯誤和細胞間的交叉污染。
解決辦法:
Dr.Cell可提供:(點擊名稱鏈接可進入詳情頁)
1. 人源細胞系STR鑒定(STR Authentication)
2. 細胞物種鑒定(Species Identification)-15種常見種屬的物種鑒定
掌握好這些細胞污染的鑒別,找到導致自己細胞狀態(tài)不好的“元兇”,相信您培養(yǎng)的細胞一定越來越好!
REFERENCES
【1】Morozkin ES, Sil Nikov VN, Rykova EY, Vlassov VV, LaktionovPP. Extracellular DNA in culture of primary and transformed cells, infected and not infected with mycoplasma. Bull Exp BiolMed 2009; 147(1): 63-5.
【2】Kenny GE. CHAPTER 5-contamination of mammalian cells in culture by mycoplasmata. Contamination in Tissue Culture 1973;49(10): 107-29.
【3】 Rottem S, Barile MF. Beware of mycoplasmas. Trends Biotechnol 1993; 11(4): 143-51.
【4】陳琳, 陳鯉群. 細胞污染及檢測鑒定[J].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, 2017(04):496-503.
【5】http://journals.plos.org/plosone/article?id=10.1371/journal.pone.0170384#pone-0170384-t001
歡迎關注公眾號留言咨詢,給您最合適的解決方案~
了解詳細信息可戳原文,轉載請標明出處。
BI 中國市場部:上海逍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詳情點擊:閱讀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