§ 寫在前面
發(fā)現(xiàn)動物行為或身體的異常變化是實驗動物使用者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。在日常工作中,您有許多機會可以觀察動物的正常表現(xiàn)和行為。觀察時,頭腦中要了解某只、某特殊群體或特定類型動物的正常表現(xiàn)是什么。當我們發(fā)現(xiàn)某動物表現(xiàn)與正常不同時,那么該變化就可以稱為臨床癥狀,因為它可能是某種臨床(或可見)疾病的征兆。打噴嚏、痢疾或食欲改變也屬于臨床癥狀的范疇,我們還可以將這些異常變化稱為異常發(fā)現(xiàn)。本期主要向您介紹嚙齒類實驗動物耳部的部分臨床癥狀。
小耳
描述 動物耳朵比其他同齡同體型動物的耳朵小。
病因 可能由突變引起,小鼠或大鼠群體內相互撕咬也可能造成。
圖1 該小鼠一只耳朵缺失(如箭頭所示),可能是遺傳或早期受傷造成的。
耳部受傷(撕裂耳、菜花耳、咀嚼耳、腫脹耳、耳軟骨。
描述 由于籠中其他動物咀嚼、耳標或耳洞撕裂,造成的動物耳部邊緣碎裂。對大鼠來說,其耳朵可能表現(xiàn)增厚和腫脹。而對小鼠來說,耳朵邊緣可能變紅,潰爛甚至脫落。兔的耳部動、靜脈常用來給藥或采血。如果耳部血液循環(huán)出現(xiàn)問題,觸摸時可能很熱,然后變紅再變黑,嚴重時也可能脫落。
病因 咀嚼耳朵是豚鼠的一個支配行為,可能是向其他動物學習的。大鼠、小鼠的打斗也可造成咀嚼耳。頻繁打架是某些近交系小鼠(如C57BL/6小鼠,詳見文末參考資料)的一個特征。對兔來說,耳部創(chuàng)傷通常是由耳朵動、靜脈給藥造成的。部分大鼠可能由于機體對耳內軟骨的反應所致。它們的耳朵增厚、凹凸不平,看起來就像人的“菜花耳”。耳標會造成耳朵軟骨增厚、凹凸不平、耳內孔洞、感染。該情況也許與頸部和肩部潰瘍有關,可能會影響單側或雙側耳朵。
圖2A 該兔耳朵有外傷。兔耳部受傷可能因為打架、耳標、或通過末梢血管或中央動脈不恰當給藥造成的(圖片來源于LAVA, UK; www.digires.co.uk.)。
圖2B 該豚鼠耳朵外傷是由打架造成的。
耳朵分泌物(結殼耳、耳朵有膿)
描述 動物耳內有分泌物或結殼。
病因 兔的結殼耳尤其可以說明耳螨的存在,但是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。嚙齒類動物的脆皮耳可能歸因于耳標或外傷造成的耳部感染。極少的耳內感染病例會導致耳朵分泌物流出而粘到被毛上。大鼠耳部正下方有一個腺體(Zymbal's腺),可能發(fā)生癌變。該情況下看起來有點像耳朵分泌物。
參考資料
關于C57BL/6小鼠可能出現(xiàn)的打斗現(xiàn)象
1. 好斗是C57BL/6小鼠的天性,尤其是雄性動物達到性成熟之后,領地意識增強,經長途運輸、飼養(yǎng)環(huán)境變化、實驗應激等,其相互打斗現(xiàn)象可能增加。而這一特性與生俱來,沒有絕對有效的辦法避免。
2. 為了減少小鼠相互打斗的現(xiàn)象,可以嘗試采取的措施:
(1)接到動物,分籠時盡量避免將不同運輸盒的動物分到同一個飼養(yǎng)籠中;
(2)更換墊料時,可以留取一點原來的廢舊墊料放在新?lián)Q墊料的表面,以保留原有的氣味,并盡量使用原來的籠盒;如果不使用原有籠盒,一定要將換下來的籠盒刷洗干凈,并徹底消毒滅菌,以減少殘存的異味對動物的刺激;
(3)盡可能降低動物的飼養(yǎng)密度:條件許可的情況下,建議每籠飼養(yǎng)2-3只;極端情況下,采取單籠單只飼養(yǎng);
(4)每天對動物進行觀察,一方面如果發(fā)現(xiàn)籠中有打斗現(xiàn)象,請將最強者(身體無傷、胡須完整)挑出,單籠飼養(yǎng);同時對受傷的個體,每日用75%的酒精或碘酒消毒,一般5-7天可以痊愈;
(5)盡可能固定飼養(yǎng)管理的人員,以減少其他可能造成應激的因素;
(6)如果有可能,在墊料中增加筑巢材料(例如紙屑),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。因為這種筑巢材料可以促進動物個體之間的團結協(xié)作,從而減少彼此之間的爭斗。
3. 飼養(yǎng)環(huán)境的潔凈度也非常重要,切記要做好定期消毒工作。因為只有環(huán)境潔凈度做好了,即使小鼠出現(xiàn)打斗后的外傷,一般是不會感染的。
§ 更多參考內容
以上只是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專著《嚙齒類動物及兔的臨床癥狀手冊》(Handbookof Clinical Signs in Rodents and Rabbits)的“冰山一角”。為感謝生命科學業(yè)內眾多客戶長年以來的支持,2016年1月起,維通利華在中國大陸獨家發(fā)行限量中文版,為您獻上寶貴的實驗參考資料。該系列專著限量中文版會逐步推出,如果您需要該書,可咨詢您所在地區(qū)的區(qū)域經理獲得該內部出版物。